二野围困成都刘邓严令只准贺龙的18兵团入城这里
栏目: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:2025-11-19 06:55

  成都战役是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的一次重大行动,直接决定了西南地区的战略格局。这场战役从12月11日拉开帷幕,到27日结束,历时不到三周时间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在刘伯承和的指挥下,集结约60万兵力,对胡宗南集团的30多万部队实施大迂回、大包围、大歼灭。整个布局源于中央和的战略方针,即“先南后北、先慢后快”,目的是通过多路并进的方式,压缩敌军活动空间,避免其主力逃窜到边远山区。

  早在1949年5月下旬,就明确指示,由贺龙率部经营川北,与二野协作解放四川、西康、贵州等地。7月16日,进一步下达命令,刘伯承、率第二野战军主力从湘西、鄂西、黔北入川,目标直指重庆和成都一线万人马从陕北南下,形成北翼配合。10月13日,中央正式成立西南局,任,刘伯承第二,贺龙第三,同时组建西南军区,贺龙和分任司令员与政委。这套领导架构确保了军政合一,便于统筹西南四省的解放工作。

  第二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包括第三、第四、第五兵团,总计20多个军,兵力雄厚。从8月底开始,二野就开始佯动,吸引胡宗南注意力。11月1日,二野第三、第五兵团和第四野战军一部,从贵州天柱到湖北巴东的500公里战线发起进攻,撕开大西南防线的最薄弱环节。蒋介石急令胡宗南南撤,但为时已晚。11月15日,二野攻克遵义外围,25日重庆外围战斗打响,30日重庆宣告解放。刘伯承当即下达追击令,部队分路西进,沿长江北岸推进,直奔成都平原。

  贺龙的第十八兵团作为北路主力,从陕北出发,10月18日接到亲笔命令,11月6日组成前线日,二野渡江后,贺龙部队立即跟进,8月底已佯攻秦岭要隘,制造主力由陕入川的假象,成功抑留胡宗南主力。11月30日,贺龙下令北线部队跟踪追击,执行“追而不迫,突而不破”的策略,避免敌军过早南逃。12月9日,川康地区的刘文辉、邓锡侯、潘文华和云南卢汉先后宣布起义,这为解放军提供了宝贵情报和侧翼支持。第十八兵团迅速调整部署,12月14日攻占广元,18日剑阁,21日绵阳和巴中,22日江油,彻底完成对成都平原的北封锁。

  南路二野部队则从重庆西进,12月13日攻占宜宾,15日简阳,16日乐山,17日刘邓指示第十二军渡过岷江,攻占邛崃和大邑,形成对成都的“品”字形包围。整个战役中,二野南路两个军进军乐山,另两个军直取邛崃和新津,切断退往西昌的通道。胡宗南集团包括第五、第七、第十二、第十五、第十八、第二十兵团,试图向西康、云南、贵州突围,但指挥系统混乱,蒋介石的飞机调度失误导致胡宗南本人滞留海南岛,部队群龙无首。

  这场战役的布局体现了解放军的战略智慧:二野主力负责正面突击和南翼封锁,第十八兵团则从北面牵制和追击,形成夹击之势。方面,胡宗南的30万大军本是残余精锐,但内部起义频发,士气低落,行动迟缓,最终在成都平原被分割包围。战役结果是歼灭军30余万人,俘虏包括李文在内的多名高级将领,彻底瓦解了西南势力。这次行动不仅是军事胜利,还为新中国西南地区的稳定奠定了基础。

  围困成都的战术执行分为前期推进、中期阻击和后期歼灭三个阶段,每一阶段都依赖二野和第十八兵团的密切协作。12月11日战役正式启动,二野南路部队快速西进,第十二军在邛崃会议上明确部署:第三十四师向邛崃靠拢,第三十五师扼守固驿镇,第三十六师守至和场高地,形成多层防御网。12月18日,二野攻占彭山,19日第三十六师攻克邛崃县城,第三十五师在固驿镇消灭中央团,并在峨眉俘获宋希濂。20日第三十四师拿下大邑,至此南路已截断西逃路线。

  北路第十八兵团的推进同样迅猛,12月14日解放广元后,部队分路南下,封锁嘉陵江东岸。21日,第十八兵团各军及第七军一部进至绵阳、江油、巴中一线,与二野第三、第五兵团会合,完成对成都的南北夹击。刘伯承、当即下达成都战役命令,强调集中兵力歼灭外围敌军。方面,21日蒋介石命令胡宗南从成都向西康、云南突围,22日胡在新津开会,决定第五兵团向西昌,第十八兵团向昭通,第七、第十五、第二十兵团向毕节。但23日胡宗南飞机误降海南,部队失去指挥,突围行动立即陷入瘫痪。

  中期阻击阶段,二野部队在成都外围筑起坚固防线日,第二十七、第六十九、第九十军进入固驿镇,与第三十五师一零五团激战,但未能突破。25日,杨勇和杜义德部署第三十四师阻击,第五兵团司令李文率部猛攻邛崃,但第三十五师迂回包抄,第三十四、三十六师正面阻击,收复失地。26日,突破高山镇,威胁邛崃东门,但解放军迅速反击,歼灭第九十军,俘虏军长黄仁及两万余人。同期,北路第十八兵团推进至什邡、郫县、安德一线,促成董宋珩、罗广文、陈克非等将领起义。

  后期歼灭最为关键,27日李文兵团部被攻入,李文本人投降,其余部全歼。同日,第十八兵团司令李振在成都宣布投共,第十八兵团整体接受改编。这一系列起义极大加速了战役进程,避免了巷战破坏成都城区。二野部队在邛崃、固驿镇等地歼灭主力,第十八兵团则从北面压缩包围圈,缴获大量武器装备。

  各部贡献不可或缺,二野主力承担了正面攻坚和南翼阻击的重任,歼灭第五兵团等精锐;第十八兵团的北路追击和牵制作用同样突出,从秦岭一线拖住胡宗南主力,到后期促成李振起义,直接促成成都和平解放。胡宗南集团的溃败源于指挥失误和内部瓦解,部队在突围中四散,损失惨重。这次围困战术的成功,体现了解放军在运动战和攻势上的双重优势,为后续西南清理残敌提供了条件。

  刘伯承和的严令——除第十八兵团外,其他部队一律不准入城——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多层战略考量。这一决定于12月27日成都解放后迅速下达,当时二野第十军已推进至新津机场附近,连续作战伤亡不小,向指挥部请示率先入城。但刘邓回电明确,优先第十八兵团执行接管任务。这不是随意安排,而是基于军事、和后勤的综合权衡。

  首先是肯定第十八兵团的突出贡献。整个西南战役,第十八兵团从陕北南下,执行中央“追而不迫”的方针,在秦岭一线万大军,避免其过早南撤干扰二野主力。二野攻克重庆后,第十八兵团迅速转为穷追猛打,将部队分割困于成都平原,导致胡宗南乘机逃窜,残部被逐个歼灭。刘邓清楚,第十八兵团的侧翼牵制是战役顺利推进的关键。没有这一北翼配合,二野可能面临更大压力。接管成都作为解放大西南的标志性战果,本是无上荣耀,二野已掌控重庆这一大城市,为平衡两部协作,将成都交给第十八兵团,既是表彰功劳,也体现了党内公平原则。

  其次是着眼后续作战的兵力部署。成都解放只是西南战役的一环,情报显示残部已集结西昌,需立即追击歼灭。同时,广西边境匪患规模达数十万,与逃散部队合流,形成丛林山野中的隐患,必须清除。刘邓初步评估,完成西昌作战和广西剿匪,至少需要两个兵团的兵力。若二野第三、第五兵团入城休整,主力分散,难以快速机动南下。相反,将接管成都的任务交给第十八兵团,二野部队可立即转入追击,保持战斗力集中。这体现了刘邓一贯的战略思维:不恋栈一时战果,优先全局推进,确保解放军在西南的连续作战能力。

  第三是考虑成都接管工作的实际效率。贺龙虽出生湖南,但早年在四川军界深耕,1925年即任川军师长,在当地将领中威望极高。围困成都期间,第十八兵团通过工作促成多名川军高级军官起义,如邓宝珊、裴昌会等,这为和平解放铺平道路。成都作为西南少有的大城市,接管后涉及市政恢复、治安维护、经济重建等多项事务,贺龙的本地根基有助于快速协调各方,避免潜在动荡。若由二野外地部队主导,可能面临沟通障碍和工作延误。刘邓的决定,正是从实际出发,选择最优方案,确保成都平稳过渡到新政权轨道。

  12月27日成都解放后,30日第十八兵团第六十军正式入城,举行简朴仪式,标志西南战役进入收尾阶段。贺龙指挥部队迅速布防,接管市政厅,设立哨卡,安置起义人员,维持市井秩序。残余势力虽溃散,但西昌和广西的威胁犹在。二野主力未作停留,1950年1月即转战西昌。1月25日发起西昌战役,二野第四兵团从成都平原西进,翻越大雪山,2月5日外围战斗打响,与第四兵团夹击第五兵团。2月12日攻克普济寺高地,20日市区激战,敌副长官唐式遵被击毙,27日全歼敌万余,彻底清除西昌隐患。第十八兵团提供侧翼支援,封锁增援路线。

  同期,西南局部署广西剿匪,二野第五兵团3月南下,从贵州入桂,穿越喀斯特山区。匪徒与残军合流,盘踞山野,袭击村寨。4月部队发起清剿,夜袭匪巢,俘获头目韩蒙轩。5月进入,分小股深入丛林,逐村围堵,6月攻克大黎匪寨。整个行动历时数月,逐步压缩匪区,7月基本清除威胁。贺龙从成都派出援军,协助边境封锁,维护藏区稳定。

  西南战役结束后,刘伯承1950年任西南军政委员会,专注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,督导成渝铁路修建。1952年调中央,参与国家决策。贺龙任西南军区司令员,统筹剿匪与生产,部队开荒种地,保障军民供给。1955年贺龙授元帅衔,后调北京主持体育工作。这次战役的成功,不仅解放了西南四省,还为新中国边疆稳定提供了模板。

服务热线
电话:18727368545 QQ:
全国招聘大圈外围|全国大圈招聘|大圈外围招聘|伴游招聘平台 网站首页 全国招聘大圈外围|全国大圈招聘|大圈外围招聘|伴游招聘平台 电话咨询 全国招聘大圈外围|全国大圈招聘|大圈外围招聘|伴游招聘平台 微信咨询